30天罚款超194万元!41家企业上黑榜-和记娱乐平台

30天罚款超194万元!41家企业上黑榜

近年来,中国“美丽经济”迅速崛起,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达2071亿元,同比增长8.6%。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预计将突破5100亿元。

一直以来,广东作为化妆品产业大省,化妆品生产企业超3000家,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数量超8000家,均位居全国第一。本文梳理了上个月(9月1日-9月30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称“广州市监局”)发布的关于化妆品企业行政处罚的相关信息,以此从中窥见化妆品市场监管重点。

据《化妆品报》不完全统计,2023年9月1日至9月30日,广州市监局发布化妆品企业行政处罚案件共41起,部分企业涉及两种及以上违法情形,累计罚款194.67万元。

01

累计罚款超90万元

特殊化妆品成监管重点

特殊化妆品仍是监管重点。据汇总表不完全统计,9月1日至9月30日,企业因“生产经营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情形受罚的案件最多,共10起,累计罚款超90万元。

从产品类型来看,染发类产品一直是涉案“重灾区”。上述10起案件中,有4起涉及产品为染发膏,累计罚款约41万元,占该类案件罚款总额的一半左右。

9月15日,广东省药监局信息显示,广州市敦复化妆品有限公司就因无证生产染发膏产品受到“顶格处罚”,公司被禁业10年,同时法定代表人、公司主管均被终身禁业。

配图2.png

△截自广东省药监局和记娱乐平台官网

处罚书显示,自2022年7月以来,该企业已经收到4次行政处罚,处罚总金额近百万元,且涉案产品均与染发膏相关。可见,面对涉案企业“屡教不改”,处罚力度往往会加大,甚至会被直接踢出局。

广东省化妆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负责人郭清泉表示,“由于染发产品需要经过一系列测试,尤其是毒理学测试,成本相对更高,且这类产品涉及多个色号,不同的染发剂染料对应不同的配方,不同用量的染料也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所以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只用一个色号进行注册,再用得到的批件去代替其他产品,行业乱象就会比较严重。”

此外,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秘书长杜洪介绍,“目前申请拿到一个染发特证的时间大约是8-12个月,费用在1.6万-2万元左右。”由于染发产品申报周期长、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不少企业铤而走险,“一号多用”逐渐成为行业潜规则。在业内人士看来,“未经注册”实为“套用”了其他化妆品的批准文号,无证生产特殊化妆品是典型的“套证”行为。

但自6月21日,国家药监局召开化妆品“一号多用”违法行为专项检查动员部署会后,各省市纷纷开启了拉网式监管,各大电商平台也积极响应,如阿里发布《化妆品“一号多用”专项行动宣导》,下架冒用、套用化妆品注册证号/备案编号等信息的商品,遏制了一些企业妄图靠“套证”蒙混过关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除染发、美白、防晒等特殊化妆品是企业无证生产的“常客”外,皂类产品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常常乱象横生。

9月21日,广州市莎菲娜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因生产未经注册的功效型香皂被罚。据行政处罚书,当事人委托广州市莎菲娜日用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断黑香皂产品1000盒,该产品执行标准为qb/t2485-2008ii型,属于香皂,然而,其外包装标注有“断黑”“抑黑”等字样,属宣称具有特殊化妆品功效,且该产品中含有美白功效成分“烟酰胺”。

配图3.png

△截自广州市监局和记娱乐平台官网

对此,杜洪表示,由于传统日用产品与化妆品的界定较为模糊,不少化妆品披着“香皂”的外衣冒充日化用品,试图规避化妆品新规的监管。

此前,广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四十五期)》,明确指出,“仅具有清洁等普通功效的香皂按一般日化产品管理,宣称具有‘美白、防晒’等特殊功效的香皂按照特殊化妆品实行注册管理”;市面上用于人体的“液体香皂”“皂液”产品,虽然名称中含有“皂”,但“其仍可能属于化妆品”。

截图4.png

△截自广州市监局和记娱乐平台官网

不仅如此,新条例第七十七条第二款也明确规定,“香皂不适用条例,但是宣称具有特殊化妆品功效的适用条例。”

最终,广州市白云区市监局认定上述产品为特殊化妆品,另经核实,莎菲娜日化未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且未取得特殊化妆品注册证,罚款5万元。

可见,凭借一个“皂”字钻法规空子打“擦边球”的时代要结束了。此次处罚案件也给相关企业敲响了警钟,随着法规的完善与细化,企业不能再抱侥幸心理,合法合规才是唯一出路。

02

标签关乎产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

从汇总表可以发现,企业除了因“生产经营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情形受罚的案件较为常见外,因“生产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化妆品”情形受罚的案件亦不在少数,主要涉及化妆品无标签、无中文标签、标签标识不一致、标签虚假宣传等情形。据不完全统计,9月共发布了8起此类案情的行政处罚。

对于消费者而言,化妆品标签往往是其了解产品的首要途径。一方面,化妆品标签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功效、安全使用方式等信息,是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能够保障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化妆品标签的合规化对应着企业所承担的重要责任,是企业贯彻国家标准的体现。

“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标签清晰地了解相关产品的信息与合法性;作为企业,可以通过标签表明自己产品的特点和合规性,但是有些不合规的企业法律和主体责任意识淡薄,配方和实际生产不相符,导致检测出来的成分和产品标签不一致。”杜洪补充道。

近年来,监管部门正加大对化妆品标签及产品功效宣称的监管力度。2021年5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实施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的公告》,明确了自2022年5月1日起,申请注册或者进行备案的化妆品,必须符合《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和要求;此前申请注册或者进行备案的化妆品,未按照本《办法》规定进行标签标识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必须在2023年5月1日前完成产品标签的更新,使其符合《办法》的规定和要求。

诚然,《办法》的核心是通过安全技术规范和安全评估技术导则来确定产品的安全性,对企业形成合规的产品功效宣称和标签标注起到指导作用。随着《办法》的全面落地,化妆品企业的产品标签管理直接关系到行业整体的合规化进程。

03

行业“大清洗”仍在继续

随着化妆品新规的落地,备案事项逐渐完善,监管更加严格。根据汇总表,9月1日-9月30日,企业因“生产销售未经备案的普通化妆品”情形受罚的案件共7起。此外,还有1起因企业“生产销售已取消备案的化妆品”被罚1.7万元。

行政处罚书显示,广州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2月备案了一款名为“碧缇沃塔拉汗焕颜紧致露”的普通化妆品,该化妆品于2022年9月取消备案,而当事人于2022年10月又生产了388瓶,后于2022年11月售出330瓶,违法所得3960元。

配图5.png

△截自广州市监局和记娱乐平台官网

最终,该公司因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五条第三款“备案部门取消备案后,仍然使用该化妆品新原料生产化妆品或者仍然上市销售、进口该普通化妆品的,分别依照本条例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的规定给予处罚。”,罚款1.7万元。

事实上,自新规以来,“备案清理”的情况在业内已成常态化,从老产品认领、产品资料补录再到每年提交年度报告,已有数十万件产品被淘汰。

今年7月11日,广州市监局就发布拟取消广州市未完成2023年年度报告整改的国产普通化妆品备案的通告,该通告的清单包含乳霜、精华、面膜、香水、洗发水等多品类化妆品。可见,一些历史遗留下的“僵尸”产品、未按要求备案的产品正被一批一批地“清除”。

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明确表示,化妆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做好产品备案情况的自查,不仅能够避免触犯法律红线,更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提醒企业,“取消备案”即意味不可再继续生产销售,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及时完成产品的备案工作。


网站地图